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关键因素,它不应造成阶级化问题。非选区议员余振忠对我国教育制度可能出现阶级化现象提出他的担忧。他指出,学生进入名牌学校往往同家长的社会地位有关。
他以教育部2008年提供的数据为例说,居住在一、二与三房式组屋的同届学生仅有13%能上大学。2008年,少于半数(47%)的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简称PSC)奖学金得主居住在政府组屋。
余振忠认为,任人唯贤的定义没有反映低收入家庭所处的劣势,例如没有钱上补习班与增益课程。
他建议,政府调整儿童培育户头(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的拨款方式。儿童培育户头是一个政府以一元对一元方式帮助家长为孩子储蓄的计划。
余振忠说:“有经济能力的家长能为孩子存入更多钱,也因此获得政府更多的填补额,这个做法给有经济能力的家庭更多奖励,却不利于低收入家庭。我建议,政府自动将1万元拨入每名孩子的儿童培育户头,家长可决定为孩子存入多少款额,顶限为1万元。”
目前,按照婴儿出生顺序的不同,政府会根据家长储蓄额,填补最多6000元至1万8000元的相应花红。
他也认为,名校的校友较多或圈子广,有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学习项目。然而,学校在资源方面出现差距的情况不应发生。他也重申为学生提供政治教育的提议,让学生参与建设性政治的讨论。
陈佩玲(马林百列集选区)也提议,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他们更有效地应付未来的挑战。“未来是个高度竞争的世界,教育制度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应变能力……我国必须帮助年轻人为多元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
她指出,好些国家包括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等已经在提升课程内容,例如加强电脑科学教育,顺应未来的科技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规划方面也要以未来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