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能够感受多样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品位。发黄的学校黑白旧照、以甲乙丙级来评估的成绩册和写满真挚祝语的毕业刊,这些记载一代人求学回忆的珍贵物品将从星期天(13日)开始公开展出。
通过这个名为《消失的华校——国家永远的资产》展览,年长一辈有机会重聚叙旧,年轻一代则可了解到先辈如何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求取知识。
新加坡留学网讯:此次展览是华校校友联合会举办的第二个华校校史展,展出的1000多件物品属于近百所已关闭华校。联合会今年2月份就以“抢救文物”为目的向各界征集文物,所收到的物品中有七成由校友捐赠,其余由校友借出。
展品大部分是旧照片,历史最悠久的是1910年端蒙学堂的一张师生合照;当时的教员穿的是满清官员服饰,学生头戴帽子、身穿整齐的黑色制服。筹委会另外还收到数百本成绩册、学校特刊、毕业证书、课本以及校徽和奖杯等等。
联合会昨早召开记者会介绍展览细节。华校校史展筹委会主席潘国驹说,筹委会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收到1000多件物品,华校生的反应非常热烈,让筹委会大受鼓舞。
他说:“新加坡一般老百姓对保留中华文化的理念非常深,有一股强烈的热忱。现今的新加坡社会以英语为主,这(股热忱)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人还召集昔日同窗收集旧物件,其中一名是于1968年毕业自公立华农学校的夏静华(58岁,补习教师)。她和几名朋友把母校和同学聚会的50多张照片收录在光碟内,另一名朋友黄芬如(58岁,绘图员)还按校园平面图和对母校的记忆,亲手制作一个校舍模型来参加展览。
成立于1947年的华农学校位于现在的乌美一道,学校由附近“葱茅园村”刘氏公会的董事筹款,把村内一所私塾改建而成,让村里的孩子有机会受教育。
夏静华想起她当年念书时只有两班学生,有一次大家为了打扫校园,抢着使用校内的扫把而起争执。“想起来还真的很好笑,当时大家都很积极打扫,学校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
为展品寻找永久展馆
有鉴于校友捐出的展品需要一个永久展馆,筹委会正与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和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洽谈,探讨设立“华校文物馆”的可能性。
为期八天(至20日)的展览在华侨中学钟楼举行,每天早上9时至傍晚5时免费开放。除了相关物件之外,主办方还把25所华校的校歌录制成钢琴曲,配合学校的旧照片在展览现场播放。此外,校友可在现场向华校校友联合会登记,通过联合会与失联的同学联系;有意成立校友会的校友也可向联合会寻求协助。
此外,13日上午11时和19日下午2时30分,还将分别举行座谈会;一是回顾已消失的华校,另一是谈转型后的华校展望未来。
筹委会副主席潘星华说,这次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在“抢救历史”。联合会找了50多名中学生、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生去访问许多本地名人,向他们了解当年在华校求学的情况并写成文章,编辑成与展览同名的特刊。